初学者如何选择鱼漂

鱼漂别称浮子、浮漂、浮标等,尤其用手竿作钓时几乎必不可少,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钓法、鱼情、水情、天气等因素,只有这样作钓时才能事半功倍,初学者应该如何选择鱼漂呢?

一、鱼漂种类

1、立式漂:立式漂是钓鱼人用得最多的浮漂,优点是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缺点是调漂复杂且对水深有要求。

2、卧式漂:卧式漂是一种椭圆形的浮漂,使用时横卧于水面,鱼吞饵时嫩斜立或直立起来,特点是不怕风浪。

3、球形漂:球形漂有圆形和枣形两种,多用于海竿钓浮,尤其是浮钓鲢鳙等上层鱼时最常用,特点是浮力大。

4、七星漂:七星漂是传统钓的标配浮漂,别称蜈蚣漂等,因常有七颗漂豆而得名,尤其适合钓浅水和钓草洞。

二、鱼漂作用

1、传递吞钩信息:鱼漂反应十分灵敏,当鱼触碰、吞食饵钩时,饵钩的位置会发生变动,这种变动马上通过钓线传至鱼漂,钓者可根据漂讯判断是否起竿。

2、表明钓饵位置:鱼漂通常醒目地处于水面,能准确地显示出钓点位置,因此垂钓者可以根据鱼漂的位置来调整钓饵的位置,这对提高鱼获有很大的帮助。

3、调整饵钩水层:鱼漂是钓组的浮力提供者,调整鱼漂与坠子间的配重关系可使饵钩随意地停留在不同深度的水层,这样可以垂钓生活在不同水层的鱼类。

4、显示水的深浅:鱼漂能平衡钓组的重力,下钩轻触底时鱼漂至饵钩的长度即为水深,这样可以为垂钓提供钓点的深浅,从而对作钓方法做出正确的调整。

5、显示鱼的种类:鱼漂能显示咬钩鱼的种类,原因是不同的鱼摄食习性不尽相同,反应到鱼漂上动作不一样,有经验的钓者能根据鱼漂动作判断是什么鱼。

三、选择技巧

1、鱼体:鱼漂要根据目标鱼个体大小来选择,钓大鱼一般选漂目加粗的鱼漂,钓中等个体的鱼用普通鱼漂即可,钓鲫鱼、小鲤鱼等小鱼要选浮力比较小的鱼漂。

2、形状:鱼漂可分为短脚长身短尾、短脚长身长尾、长脚长身短尾、长脚长身长尾、长脚短身长尾、长脚短身短尾、短脚短身短尾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材料:鱼漂多用较轻的材料制作而成,多为化学制品或鸟类羽毛、木材等,性能各有差异,但不管什么材料做的鱼漂都要耐打、不爆裂、不吃水、动作干脆。

4、鱼情:鱼漂要根据实际鱼情来选择,例如鱼摄食积极性高时可用大点的浮漂,鱼摄食积极性比较差的时候则要用小号的浮漂,另外鱼种不同浮漂选用也不同。

四、选购方法

1、要坚挺结实:鱼漂首先要材质好、坚挺耐用,既能抗风雨、抗提泡,又能抗摔打、抗锈蚀,选择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叫作一颠、二弯、三弹、四掰,待确认质地优良后才购买。

2、灵敏度要高:鱼漂判定是否灵敏的手段常靠试漂,试漂方法是先把空漂定位,再用同一坠码挂在钩尖上,在钩背悬空的状态下看其目数下沉数量,下沉目数越多相对越灵敏。

3、不渗水变位:鱼漂不渗水、不变位是一只好鱼漂最基本的要求,使用之前可将鱼漂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观察浮漂变位状况,若前后变位一目以上要宁缺勿滥,不可使用。

4、负荷要适度:鱼漂并不是像很多钓友认为的那样负荷愈小则愈灵敏,事实上负荷愈小的不等于就灵,负荷大的不等于不灵,灵与不灵的前提是适用、好用,因此负荷要适中。

5、要漂直稳重:鱼漂在选择时要注意漂直稳重,所谓漂直稳重就是漂尾、漂体、漂头组合合理,其主要标志是漂体运动时始终是直线上下且十分稳重,这对观察漂讯很有好处。(网络资料汇编)

鱼钩结构

鱼钩由柄头、钩柄、钩弯、钩尖、钩门、钩底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1.柄头,又称钩轴,是指钩柄的最上端部分,它唯一的作用是防止绑好的钓线滑脱。柄头有直扁头、侧扁头、圆头等多种形状,都要求其厚薄均匀,边缘应有一定厚度,否则薄似刀口,容易割断钓线。

2.钩柄,也叫钩把,是从柄头到钩弯处的一段,上端用于绑线。钩柄有长有短,长钩把适合挂蚯蚓、虫饵等长形饵,多用于垂钓吞食凶猛的鱼类。钩柄长可使钓钩刺得更深,且不易跑鱼,又方便摘钩;用面饵、米饭粒等小颗粒饵施钓,宜选用短钩柄的鱼钩。

3.钩弯,是鱼钩的弯曲部分,主要作用是能将鱼牢牢地钩住,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鱼对钩的拉力。钩弯会因钩形不同而有差异,有圆形、方形、流线形、下斜形等,角度设计合理的钩弯能增强鱼钩的抗拉强度。

4.钩尖,因为它最先作用于鱼嘴,所以要求鱼钩的钩尖必须锋利,秃钝的钩尖或虚尖是无法将鱼钩牢的。有的钩尖内侧有倒刺,倒刺的翘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倒刺在钩尖的1/3处比较合适,有倒刺钩的穿刺速度不及无倒刺钩,不过一旦被刺中,鱼将很难挣脱。

5.钩门,也称钩口,是钩尖到钩柄之间的距离。钩门宽窄与钩型大小是成正比的,钩号越大一般钩门越宽,宽钩门的鱼钩适合钓嘴大的鱼,窄钩门的鱼钩适合钓嘴小的鱼。

6.钩底,又名钩深,是钩弯底部到钩尖的深度,它可以分担鱼对钩尖的拉力。钩底的深浅也很有讲究,过深,鱼难以吞入口腔;太浅,容易造成跑鱼。(网络资料汇编)

常用鱼钩类型

针对不同的鱼种、鱼情,以及不同的钓法,鱼钩的形状被设计得各有千秋,据资料显示约有数千种之多。制造方在设计这些类型各异的鱼钩时,充分考虑了垂钓水域、鱼种、鱼体大小、鱼的生活习性及摄食特点等诸多差异,所以每种鱼钩都有合理的适用范畴,这需要钓者在实践中不断揣摸。下面我根据淡水钓中常用的一些钩型及其特点作以简单地介绍。

圆型钩

顾名思义,是指鱼钩的底部呈圆形,钩尖到后弯部分的过渡处相对圆滑,没有明显的折角,其特点是钩门适中、钩尖锋利且向内倾斜、钩底浑圆受力点分布均匀、钩身坚硬强度高、鱼被钩中后不易脱钩。

此类钩有伊豆、丸せ、伊势尼等,其中伊势尼是圆形钩里最具代表性的,它可以钓取鲫、鳊等小型鱼,遇上凶猛、冲击力强的青、草、鲤等大型鱼也有优异的表现,因而钓友们称它为“万能钩”,是征战自然水域的必备利器。

袖型钩

其形状似衣袖,钩的底部相对平直,与钩尖、钩把过渡的折角相对明显。袖钩的特点是钩柄较长、钩门较窄、钩条较细、钩尖锋利,因此它具有易于入口、刺鱼直接、卸鱼方便快捷的特性,用它垂钓体形不大、鱼嘴较小的鱼类最合适。

常见的袖钩主要有金袖、白袖、黑袖、流线袖、秋田袖、万能袖等,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鱼钩的颜色和钩条的粗细上。无倒刺的金袖、黑袖、白袖钩是许多竞技钓手垂钓对象鱼(鲫鱼)的利器,又因其设计简单、实用性强,所以在野钓中也被广泛使用。

无倒刺钩

因钩尖内侧没有倒刺而得名,随着手竿悬坠钓法的普及而被广泛应用于竞技比赛及休闲钓领域。无倒刺钩的特点是刺鱼快、上饵迅速、摘鱼快捷、取鱼方便,全无有倒刺钩易挂抄网及鱼护之虞,对保护鱼类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它的缺点是因钩上无倒刺,在使用虫饵时会因虫饵的蠕动挣扎而容易从钩上滑脱,只适合使用有一定黏性的商品饵或植物类饵。时下,有很多钓友担心使用无倒刺钩容易造成跑鱼,这其实是误解,实际上只要能准确地捕捉到鱼讯,及时把握提竿时机,充分发挥钓竿的弹性,跑鱼的现象一般很少会发生。

有倒刺钩

在钩尖的内侧下端有倒刺或在其他部位也有倒刺的鱼钩被称为有倒刺钩,爱好手竿传统钓的钓友最常用这类鱼钩,只因在自然水域垂钓常用蚯蚓、红虫等活体钓饵,钩上的倒刺能很好地防止活饵滑脱。

另外,在鱼中钩后,由于倒刺的作用,鱼很难脱钩跑掉。但有倒刺钩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鱼咬钩时不易刺进鱼嘴;对中钩的鱼伤害大,加快了鱼的死亡;摘鱼慢,耽误时间,不适用于竞技钓;不慎钩中衣物时取钩困难。(网络资料汇编)

鱼钩的质量

鱼钩外观和制造工艺(包括选材)是我们判断鱼钩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

首先,我们看鱼钩的外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鱼钩颜色主要有黑、白、黄三种,白色是基本色,黑色是在白钩上再镀一层黑镍,黄色是镀铜,而金钩则是在镀铜时加入了金元素(其作用是抗氧化)。无论鱼钩表面是镀金、镀银还是上黑,都要求镀膜均匀、外观色泽明亮、钩条光洁圆润无凹凸点。

其次,质量上等的鱼钩应具备锋利、柔韧、高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在制造鱼钩时用料优质、工艺精湛的集中体现。强度高的鱼钩,钢丝原材料的强度、硬度均较高,除此之外,制成的鱼钩还要具有较高的刚性、弹性、抗疲劳性及耐腐蚀性。鱼钩的钩尖不够锋利,穿刺性就差,而质量高的鱼钩必须能轻易刺穿鱼嘴。

鱼钩的柔韧度体现在所用钢材的含碳量,含碳量过高,鱼钩就脆,遇到扭曲或拉抻会立即折断;含碳量过低,鱼钩抗拉强度降低,容易被鱼拉直。因此,质量好的鱼钩应随钩的大小、钓条的粗细,体现出应有的抗拉强度、良好的穿透性及一定的韧性。

鱼钩常用材质大致分三种:碳钢\高碳钢\合金钢

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工艺所生产出来的鱼钩质量也会有很大不同。市场上鱼钩包装通常有HHHH或HHHHH。“H”是鱼钩硬度的一种表达方法。4H是80号,5H是100号。号数越多,钩子越硬,但是最多也只有SH。(网络资料汇编)

鳑鲏

鳑鲏(学名:Rhodeus)是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属,包含23种小型淡水鱼类。其体长约5~7.5厘米,体重约为40~70克。鳑鲏体型高而侧扁,头部和尾部均较短,口小,无须。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尾鳍叉形。

鳑鲏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底层,偏好静水体和水草茂盛的环境。主要栖息在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喜静水体以及水草茂盛的环境。

繁殖期,雄性鳑鲏体色变得格外艳丽,雌性鳑鲏输卵管伸长。鳑鲏有将卵产入河蚌鳃中的习性,这样可以通过河蚌的保护使幼鱼得以成长,同时河蚌也会将幼体投放到鳑鲏的身上。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收录12种鳑鲏属鱼类。例如,老挝鳑鲏(Rhodeus laoensis)于2011年被列为易危(VU)物种,暗色鳑鲏(Rhodeus atremius)于2018年被列为近危(NT)物种。

行态特征

鳑鲏体型修长,体长约5-7.5厘米,体重约40-70克。鳑鲏体型高而侧扁,体高大于体长的2/5。头部短小,口小,位于前端或略偏下方,无须。下颌略短于上颌,眼位于头部侧上方。侧线不完整,侧线鳞不超过10片,腹部无棱线。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鳍条不分枝,鳍条细弱,与各自的第一根分枝鳍条粗细无明显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12根,臀鳍分枝鳍条8-15根。尾柄短,尾柄中线有一条深色纵带,尾鳍叉形。鳑鲏咽齿一行,齿侧锯纹或有或无,即使有也仅为浅凹纹。鳃耙6-14个。鳔分为两室,前室比后室短。

在欧洲,鳑鲏又被称为“苦鱼”,这是因为在清洗鳑鲏的过程中,其胆囊很容易破裂,导致鱼体带有苦味。

栖息环境

鳑鲏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底部、河流浅水区、回水湾、池塘以及清澈多石的溪流中,这些地方水质良好,水生植物丰富。鳑鲏偏好静止或缓流水域,尤其是水草茂盛的环境,这些环境为它们提供了庇护和充足的食物。

分布范围

鳑鲏分布广泛,遍及欧亚大陆。在欧洲,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在中国,从南方的长江、元江、珠江等水系到北方的黄河、额尔齐斯河、图们江、黑龙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鳑鲏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为藻类,尤其是硅藻及其他各类藻类,同时也会摄取一些碎屑。除此之外,它也会少量摄取枝角类和桡足类。此外,鳑鲏也会吃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等。以欧洲鳑鲏为例,其消化道中主要含有有机碎屑和藻类,因其常在水底附近觅食,腹中也可能发现沙粒。

活动特点

鳑鲏倾向于集群游动,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具有较强的逃避敌害能力。在仔鱼阶段,它们偏好停留在河岸附近的水草边缘或没有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而幼鱼和成鱼则更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生活。高体鳑鲏幼鱼具有显著的集群习性。随着群体规模扩大,个体间距缩小,群体凝聚力增强,但群体内部协调性和动作同步性可能有所下降。集群习性有助于提高觅食效率、及时发现捕食者,有利于适应环境压力较大、生境结构复杂的水域环境。

生长繁殖

生长特征

鳑鲏属下的动物生活史可分为五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在幼鱼期,鳑鲏会继续附着在河蚌的鳃瓣间进行发育,直至卵黄被完全吸收、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动和主动觅食时,它们才会离开河蚌独立生活。例如,高体鳑鲏幼鱼约在135-140日龄时离开贝类独立生活,此时鳞片已完整,雄鱼体色鲜艳,雌鱼长出产卵管。鱼类和贝类的繁殖期是相吻合的,贝类会将勾介幼虫附着到鳑鲏身上,这些幼虫在鳑鲏的皮肤中完成发育。通常情况下,鳑鲏发育18个月后,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寿命约为4-5年。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鳑鲏体型小巧,体色艳丽,尤其在繁殖期,雄鱼色彩更加绚丽夺目,适宜作为观赏鱼饲养。在20世纪60年代,鳑鲏被引入欧洲,并因其美丽的外观而获得了“中国彩虹”的美称,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日本天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特地派遣人员前往中国无锡的太湖地区寻找这种鱼,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作为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观赏鱼,鳑鲏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青睐。

生态价值

在生态系统中,鳑鲏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控制浮游生物数量,为大型肉食鱼类提供食物,也可用作饲料,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食用价值

鳑鲏可食用,但食用前需去除内脏,否则口感苦涩。(网络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