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

鳑鲏(学名:Rhodeus)是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属,包含23种小型淡水鱼类。其体长约5~7.5厘米,体重约为40~70克。鳑鲏体型高而侧扁,头部和尾部均较短,口小,无须。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尾鳍叉形。

鳑鲏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底层,偏好静水体和水草茂盛的环境。主要栖息在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喜静水体以及水草茂盛的环境。

繁殖期,雄性鳑鲏体色变得格外艳丽,雌性鳑鲏输卵管伸长。鳑鲏有将卵产入河蚌鳃中的习性,这样可以通过河蚌的保护使幼鱼得以成长,同时河蚌也会将幼体投放到鳑鲏的身上。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收录12种鳑鲏属鱼类。例如,老挝鳑鲏(Rhodeus laoensis)于2011年被列为易危(VU)物种,暗色鳑鲏(Rhodeus atremius)于2018年被列为近危(NT)物种。

行态特征

鳑鲏体型修长,体长约5-7.5厘米,体重约40-70克。鳑鲏体型高而侧扁,体高大于体长的2/5。头部短小,口小,位于前端或略偏下方,无须。下颌略短于上颌,眼位于头部侧上方。侧线不完整,侧线鳞不超过10片,腹部无棱线。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鳍条不分枝,鳍条细弱,与各自的第一根分枝鳍条粗细无明显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12根,臀鳍分枝鳍条8-15根。尾柄短,尾柄中线有一条深色纵带,尾鳍叉形。鳑鲏咽齿一行,齿侧锯纹或有或无,即使有也仅为浅凹纹。鳃耙6-14个。鳔分为两室,前室比后室短。

在欧洲,鳑鲏又被称为“苦鱼”,这是因为在清洗鳑鲏的过程中,其胆囊很容易破裂,导致鱼体带有苦味。

栖息环境

鳑鲏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底部、河流浅水区、回水湾、池塘以及清澈多石的溪流中,这些地方水质良好,水生植物丰富。鳑鲏偏好静止或缓流水域,尤其是水草茂盛的环境,这些环境为它们提供了庇护和充足的食物。

分布范围

鳑鲏分布广泛,遍及欧亚大陆。在欧洲,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在中国,从南方的长江、元江、珠江等水系到北方的黄河、额尔齐斯河、图们江、黑龙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鳑鲏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为藻类,尤其是硅藻及其他各类藻类,同时也会摄取一些碎屑。除此之外,它也会少量摄取枝角类和桡足类。此外,鳑鲏也会吃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等。以欧洲鳑鲏为例,其消化道中主要含有有机碎屑和藻类,因其常在水底附近觅食,腹中也可能发现沙粒。

活动特点

鳑鲏倾向于集群游动,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具有较强的逃避敌害能力。在仔鱼阶段,它们偏好停留在河岸附近的水草边缘或没有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而幼鱼和成鱼则更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生活。高体鳑鲏幼鱼具有显著的集群习性。随着群体规模扩大,个体间距缩小,群体凝聚力增强,但群体内部协调性和动作同步性可能有所下降。集群习性有助于提高觅食效率、及时发现捕食者,有利于适应环境压力较大、生境结构复杂的水域环境。

生长繁殖

生长特征

鳑鲏属下的动物生活史可分为五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在幼鱼期,鳑鲏会继续附着在河蚌的鳃瓣间进行发育,直至卵黄被完全吸收、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动和主动觅食时,它们才会离开河蚌独立生活。例如,高体鳑鲏幼鱼约在135-140日龄时离开贝类独立生活,此时鳞片已完整,雄鱼体色鲜艳,雌鱼长出产卵管。鱼类和贝类的繁殖期是相吻合的,贝类会将勾介幼虫附着到鳑鲏身上,这些幼虫在鳑鲏的皮肤中完成发育。通常情况下,鳑鲏发育18个月后,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寿命约为4-5年。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鳑鲏体型小巧,体色艳丽,尤其在繁殖期,雄鱼色彩更加绚丽夺目,适宜作为观赏鱼饲养。在20世纪60年代,鳑鲏被引入欧洲,并因其美丽的外观而获得了“中国彩虹”的美称,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日本天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特地派遣人员前往中国无锡的太湖地区寻找这种鱼,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作为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观赏鱼,鳑鲏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青睐。

生态价值

在生态系统中,鳑鲏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控制浮游生物数量,为大型肉食鱼类提供食物,也可用作饲料,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食用价值

鳑鲏可食用,但食用前需去除内脏,否则口感苦涩。(网络资料汇编)

三角峰

三角峰: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视钝圆。口大。眼中等大。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前缘光滑。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胸鳍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体型特征

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宽短,接近项背骨。吻部背视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颌齿及腭齿绒毛状,均排列呈带状。眼中等大,侧上位,眼缘游离;眼间隔宽,略隆起。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1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鳔1室,心形。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短小。

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细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锯齿粗壮而少。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稍后的垂直下方,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上、下叶等长。

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性别鉴别:黄颡鱼的性别主要可以从第二性征加以鉴别,雌体腹鳍后面依次是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其中后面两孔靠得很近。性成熟的雌亲鱼体形较短粗,腹部圆而饱满,且富有弹性,将雌亲鱼从背部向上托起,外观上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孔明显,红肿略外突。雄性个体腹鳍后面依次是肛门、生殖突,生殖突末端的开口是泄殖孔。性成熟的雄亲鱼个体一般大于雌亲鱼个体,在臀鳍前肛门后有明显的0.5~0.8厘米生殖突起,呈乳头状,略显红色。

栖息环境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

生活习性

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深水处。适应性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小时尚不致死。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毫克/升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现象,1毫克/升出现窒息死亡。黄颡鱼适于偏碱性的水域,pH最适范围7.0~8.5,耐受范围6.0~9.0之间。黄颡鱼对盐度耐受性较差,经过渡可适应2‰~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亡。

黄颡鱼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动,呼吸微弱,3天时间出现死亡。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鱼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天左右出现死亡。在8~36℃范围内温度对黄颡鱼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关系,低温时黄颡鱼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5.28℃,摄食率为4.06%~4.36%,试验温度26℃时,获得最大摄食率4.36%

摄食习性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根据其对101尾黄颡鱼胃肠内食物分析,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其中虾类出现频率最高。

黄颡鱼仔鱼孵出1~3天,体长5.0~8.0毫米,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行内源性营养。4天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8.1~9.0毫米为仔鱼开口摄食阶段,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0毫米l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行外源性营养。全长13.1~14.00毫米的仔鱼,随鱼体生长,口径增大开始摄食大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全长15.1毫米以上的仔鱼,则开始摄食更大的动物,如摇蚊幼虫及寡毛类等。所以黄颡鱼仔鱼摄食的变化规律为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虫)一大型枝角类(桡足类)一摇蚊幼虫(寡毛类)。

虽然黄颡鱼的食性较广,但饵料组成都比较简单,不同的体长阶段都是以1~3种饵料生物为主,而且由浮动生物向底栖动物转变。

生长规律

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较慢,黄颡鱼0+-2+龄为性成熟前的旺盛生长阶段,平均增长率较高。特别是1+龄阶段生长最快,一般至1+龄大部分性成熟,2+龄全部性成熟,3+龄以后体长相对增长率递减明显,但由于性腺的发育,体重相对增长率递减缓缓慢。

黄辣丁和三角峰如何区分?

黄辣丁和三角峰是不同鱼类。

黄辣丁一般只生活在干净无污染的河流中,喜欢栖息在水流湍急有乱石的区域,一般只吃荤食,以小鱼虾昆虫为食。老钓友应该都知道,用沙虫子钓黄辣丁。近年来,滥捕和水环境恶化,黄辣丁体型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黄辣丁生长非常缓慢,一般体重超过半斤就算巨物,超过半斤一般只在嘉陵江、长江里小部分流域。

三角峰学名黄颡鱼、黄骨鱼。原产地湖北,因为生产快速,长得像黄辣丁,被大量引进到四川地区养殖。与黄辣丁相比,体型巨大得多。三角峰的刺无毒,黄辣丁则相反,刺中会有疼痛之感。

两者最大区别在于,黄辣丁只生活在流水环境中,水库基本上无法生存和繁殖。三角峰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生存,对水质要求没有黄辣丁高。黄辣丁全身呈现出金黄色,而三角峰全身只有腹部是黄色。另外,两种鱼都是剪刀尾,尾巴分叉处,黄辣丁为圆形泥鳅状,三角峰为分叉尖形状。(网络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