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

鳑鲏(学名:Rhodeus)是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属,包含23种小型淡水鱼类。其体长约5~7.5厘米,体重约为40~70克。鳑鲏体型高而侧扁,头部和尾部均较短,口小,无须。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尾鳍叉形。

鳑鲏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底层,偏好静水体和水草茂盛的环境。主要栖息在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喜静水体以及水草茂盛的环境。

繁殖期,雄性鳑鲏体色变得格外艳丽,雌性鳑鲏输卵管伸长。鳑鲏有将卵产入河蚌鳃中的习性,这样可以通过河蚌的保护使幼鱼得以成长,同时河蚌也会将幼体投放到鳑鲏的身上。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收录12种鳑鲏属鱼类。例如,老挝鳑鲏(Rhodeus laoensis)于2011年被列为易危(VU)物种,暗色鳑鲏(Rhodeus atremius)于2018年被列为近危(NT)物种。

行态特征

鳑鲏体型修长,体长约5-7.5厘米,体重约40-70克。鳑鲏体型高而侧扁,体高大于体长的2/5。头部短小,口小,位于前端或略偏下方,无须。下颌略短于上颌,眼位于头部侧上方。侧线不完整,侧线鳞不超过10片,腹部无棱线。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鳍条不分枝,鳍条细弱,与各自的第一根分枝鳍条粗细无明显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12根,臀鳍分枝鳍条8-15根。尾柄短,尾柄中线有一条深色纵带,尾鳍叉形。鳑鲏咽齿一行,齿侧锯纹或有或无,即使有也仅为浅凹纹。鳃耙6-14个。鳔分为两室,前室比后室短。

在欧洲,鳑鲏又被称为“苦鱼”,这是因为在清洗鳑鲏的过程中,其胆囊很容易破裂,导致鱼体带有苦味。

栖息环境

鳑鲏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底部、河流浅水区、回水湾、池塘以及清澈多石的溪流中,这些地方水质良好,水生植物丰富。鳑鲏偏好静止或缓流水域,尤其是水草茂盛的环境,这些环境为它们提供了庇护和充足的食物。

分布范围

鳑鲏分布广泛,遍及欧亚大陆。在欧洲,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在中国,从南方的长江、元江、珠江等水系到北方的黄河、额尔齐斯河、图们江、黑龙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鳑鲏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为藻类,尤其是硅藻及其他各类藻类,同时也会摄取一些碎屑。除此之外,它也会少量摄取枝角类和桡足类。此外,鳑鲏也会吃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等。以欧洲鳑鲏为例,其消化道中主要含有有机碎屑和藻类,因其常在水底附近觅食,腹中也可能发现沙粒。

活动特点

鳑鲏倾向于集群游动,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具有较强的逃避敌害能力。在仔鱼阶段,它们偏好停留在河岸附近的水草边缘或没有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而幼鱼和成鱼则更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生活。高体鳑鲏幼鱼具有显著的集群习性。随着群体规模扩大,个体间距缩小,群体凝聚力增强,但群体内部协调性和动作同步性可能有所下降。集群习性有助于提高觅食效率、及时发现捕食者,有利于适应环境压力较大、生境结构复杂的水域环境。

生长繁殖

生长特征

鳑鲏属下的动物生活史可分为五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在幼鱼期,鳑鲏会继续附着在河蚌的鳃瓣间进行发育,直至卵黄被完全吸收、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动和主动觅食时,它们才会离开河蚌独立生活。例如,高体鳑鲏幼鱼约在135-140日龄时离开贝类独立生活,此时鳞片已完整,雄鱼体色鲜艳,雌鱼长出产卵管。鱼类和贝类的繁殖期是相吻合的,贝类会将勾介幼虫附着到鳑鲏身上,这些幼虫在鳑鲏的皮肤中完成发育。通常情况下,鳑鲏发育18个月后,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寿命约为4-5年。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鳑鲏体型小巧,体色艳丽,尤其在繁殖期,雄鱼色彩更加绚丽夺目,适宜作为观赏鱼饲养。在20世纪60年代,鳑鲏被引入欧洲,并因其美丽的外观而获得了“中国彩虹”的美称,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日本天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特地派遣人员前往中国无锡的太湖地区寻找这种鱼,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作为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观赏鱼,鳑鲏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青睐。

生态价值

在生态系统中,鳑鲏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控制浮游生物数量,为大型肉食鱼类提供食物,也可用作饲料,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食用价值

鳑鲏可食用,但食用前需去除内脏,否则口感苦涩。(网络资料汇编)

八工竿

八工竿字面理解就是白条竿(八工源自日语白条,溪哥),特别适合钓小鱼的溪流竿,一般收缩长度在60厘米左右,其以短小竿节、多节设计、柔软的调性和轻盈的自重著称(重量仅30至50克)。这种竿子在钓小型鱼类时抛扬竿频率较大,手感极佳,钓鱼爱好者常用八工竿来钓鲫鱼、麦穗鱼、白条鱼、鳑鲏鱼等小型鱼种。八工竿可以说是最轻的鱼竿,为保证强度均采用高高强碳布,价格相对偏高。有网友称迪佳飞羽为国产溪流竿天花板。(网络资料汇编)

铅皮挂钩调漂正确方法

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是我们直接观察是否中鱼的信号,这双“眼睛”越敏锐,中鱼率越高。老钓鱼人对于调漂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习惯,就新手小白而言,铅皮挂钩三步调漂法简单易学,实用效果强,其他调漂方法过于赘述。

第一步,把铅皮从铅皮座上取下来,卷到上钩上抛入水中(铅皮重量一定要大于浮漂浮力)。浮漂被铅皮完全拽入水中,我们开始上推调整浮漂,让浮漂露出水面二目。此时,水下状态就是上钩触底、下钩躺底。注意:不要抛满杆,防止上钩到浮漂水线倾斜,不稳定,导致调漂不准。

第二步,我们把上钩的铅皮取下来,重新卷回到铅皮座上。我们将线组抛入水中,浮漂再次沉入水中。接下来我们开始慢慢修剪铅皮,直到浮漂露出水面四目为止。调漂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开钓了。

我们第一次调漂,铅皮挂上钩,浮漂为二目;我们第二次调漂,铅皮挂铅皮座,慢慢修剪铅皮,浮漂为何调整为四目?前后浮漂同为二目视为线距水深相等,水下上钩触底、下钩躺底。后者调漂四目为钓钩稍离水底预留一目微距,增加浮漂传导敏感度;为挂饵钓钩挂饵重量预留一目。余下三目即可坐钓。

当然前后调漂三目亦可直接坐钓,只道有人担忧鱼钩触底,鱼儿吞食饵料,浮漂反应不灵敏。(网络资料汇编)